胆囊息肉是常见的胆道疾病,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的健康。因此,了解胆囊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其预防很有必要。临床上所说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它包括了多种胆囊良性或早期恶性的病变,其中大部分并非真正的肿瘤性病变。胆囊息肉发病的高危人群为有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胆囊炎症患者。
除了7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所有年龄的男性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其中原因可能是男性饮酒较多,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在我国相对较高。HBV感染是胆囊息肉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一个乙肝病毒感染相对较高的地区,人群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可达7.18%。HBsAg阳性和anti-HBc(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均与胆囊息肉发病相关,其中anti-HBc阳性是慢性感染患者HBV阳性的唯一标志,特别是暴露发生在很久以前,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下降至低于临界水平的检测。HBV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病,急性HBV感染,胆囊也会出现如胆囊壁增厚,胆管形态变化,体积改变的现象,最终导致胆息肉发病。
高脂血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ri)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其往往伴有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这很容易引发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密切联系。所以高脂血症,很可能也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病。和胆囊息肉相关,可以解释为胆囊炎伴有胆囊胆管合成分泌胆汁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病。
总之,胆囊息肉有较高的患病率人群为男性,乙肝病毒感染,胆囊炎。对于它的预防要及早做起,尽量减少喝酒或者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低胆固?(高胆固醇)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聚集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医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wh/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