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62岁的王先生患有慢性胆囊炎十年,因腹痛加重、排酱油色小便检查发现胆囊癌肝转移并梗阻性黄疸。去年底,他在中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了病变胆囊及相邻的右半肝。日前,王先生刚刚完成术后6个疗程的辅助化疗,随诊情况良好。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该院胆胰外科唐启彬副主任医师表示,胆囊癌占胆道系统肿瘤的2/3,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过程隐匿,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胆囊结石。建议已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或胆石直径超过3厘米、多发胆石等高危人群,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石症十年发现癌变
早在十年前,王先生就反复出现上腹隐痛不适,一直都当作胃病医治,服用了多种胃药都不管用。后来,医院做肝胆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多发结石伴有慢性胆囊炎。医生开了消炎利胆片等药物,经对症用药,王先生的症状有所好转。
期间,医生曾多次建议王先生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摘除病变胆囊。然而,王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无关大碍的老毛病,手术反而会“大伤元气”,于是拒绝了手术。
直到去年底,王先生腹痛症状加重,同时出现酱油色小便,辗转来到中医院胆胰外科门诊就诊。经过系统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发现王先生胆囊有一个肿瘤,已侵犯到相邻的肝脏和胆总管,考虑为胆囊癌肝转移并梗阻性黄疸。
王先生马上办了住院手续,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了病变的胆囊及相邻的右半肝,病理证实了胆囊癌的诊断,随后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日前,王先生刚刚结束了6个疗程的化疗,随诊复查恢复情况良好。
85%胆囊癌合并胆石
小小胆囊结石为什么会变成胆囊癌呢?唐启彬指出,胆囊癌占胆道系统肿瘤的2/3,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胆囊结石。临床观察,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而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
据介绍,胆囊结石是胆汁内的某些成分在胆囊内沉积下来,形成泥沙或石头样的东西,按其成分可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成因复杂,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尚缺乏确切认识。
临床上,一部分胆囊结石可能一直没有症状,患者仅仅是在体检的时候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医学上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部分胆石患者可有上腹隐痛不适等表现,发展为慢性胆囊炎;有一部分患者会有剧烈腹疼、发热等表现,临床上称为“胆绞痛、急性胆囊炎”;还有一部分胆囊结石可以通过胆囊管掉到胆总管中,导致胆管梗阻,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
医生通常会建议有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患者尽早行胆囊切除术,以免胆石久拖导致慢性胆囊炎乃至诱发胆囊癌。而胆囊癌一旦发生,侵袭力强,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到5%。王先生就表示非常后悔,后悔没有足够重视胆囊结石,未能及时控制病情。
有症状胆石尽早手术
“有症状胆囊结石与七种无症状胆囊结石均需手术治疗。”唐启彬表示,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不论单发结石或多发结石,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也建议尽早手术切除胆囊:
①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
②多发结石,有结石脱落胆总管下段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
③合并瓷化胆囊;
④合并糖尿病;
⑤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壁显著增厚,不排除胆囊癌变;
⑥影像学检查提示合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⑦有胆囊癌家族史;患者年龄超过50岁。
据了解,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成为胆囊切除的标准化手术。该术式创伤小,只需要在腹壁上开3个0.5-1.0cm的小孔;恢复快,术后当天就可以进食,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出院,一个星期后可以从事非体力劳动;费用低,一般整体住院费用在1万元左右。
□记者江玲通讯员刘文琴林伟吟
南方农村报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wh/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