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WI与DKI技术
随着设备硬件的进步以及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一种基于DWI的新的MRI技术得以应用,即基于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的双指数模型多b值扫描技术的出现,使得肝脏微循环灌注得到定量评价,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IVIM技术无需使用造影剂,能够同时获得扩散与灌注参数,且为定量参数。IVIM-DWI有助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可通过表面扩散系数(ADC)、真性扩散系数(D,代表体素内真性水分子扩散)、假性扩散系数(D*,代表体素内微循环灌注)及灌注分数(f值)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上述参数值逐渐降低,并呈显著负相关。
在肝细胞癌(HCC)的研究中,ADC及D值与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肿瘤ADC及D值减低,两者呈负相关,其中D值对于鉴别高低级别肝癌的诊断能力优于ADC值。此外,DWI对肝肿瘤疗效的评价及肿瘤的复发、转移也有良好的前景。IVIM-DWI可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癌组织的碘油吸收率,低碘油吸收率病灶的强化率和D值均显著低于高碘油吸收率病灶。IVIM-DWI还可评估肝转移瘤化疗早期疗效,对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在最大b值的确定及b值的选择方面还未确立统一标准,一般认为选择6~8种b值较为合适,但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器官,b值的选择应该是个性化的。总之,MRI新技术在腹部,尤其是对肝胆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不可或缺,但依然受设备硬件及扫描序列的规范使用、呼吸运动导致伪影等的限制,但在肝胆影像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DKI技术是在DW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理论前提是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是非正态分布,而DWI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布朗运动呈正态分布,相较传统的DW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结构微观变化。DKI目前在中枢神经系统已取得了良好成果,近年来在肝脏的应用初见端倪。DKI参数包括:平均弥散峰度、径向弥散峰度、轴向弥散峰度及弥散峰度各向异性等,其成像模型理论更接近人体内真实微环境,能更精确反映组织结构的变化,以揭示其异质性,DKI有望成为HCC疗效评估的新方法。有研究报道DKI技术可对肝外胆管癌术前准确分级,因此,DKI对治疗方案的拟定以及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然而,DKI需要更高的b值,随着b值的增大,图像的信噪比降低,加上肝脏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图像质量将进一步减低。因此,DKI技术在肝胆疾病的应用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
2MRE技术
MRE是一种通过机械波对器官或组织进行震荡,以了解组织的机械特性(弹性),可对组织的硬度或弹性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有研究指出MRE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测中有优势,另外,肝弹性值可反映成人及儿童肝纤维化程度,准确率较高,MRE对弹性值的测量较超声更为稳定、可靠,且对操作者依赖性小,很可能成为一种比超声弹性成像更有优势的检查方法,未来有望代替肝活组织检查。由于不同病因可导致不同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管炎、门静脉高压等可使肝脏具有不同的机械属性,通过MRE检测其不同的弹性特征,可对上述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正常肝脏与肝纤维化、肝炎等的弹性值临界值约为3.0kPa,男性略高于女性。在肝脏肿瘤方面,MRE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临界值约为5.0kPa,良性病变如血管瘤、肝腺瘤、局灶结节增生等弹性值在5.0kPa以内,而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胆管癌等弹性值均超过5.0kPa,当然,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此外,MRE对肝移植术后肝实质的早期病变较为敏感。人体组织弹性模量在部分组织中存在重叠的现象,在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中也存在重叠的现象,这都给MRE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在非均匀介质中剪切波的传播相当复杂,衰减及干扰可能导致部分组织的有效硬度值无法计算。因此,观察者必须认真观察弹性图,并且记录有可靠传递波数据的组织区域的硬度测量结果,无可靠传递波数据区域的硬度值可能会出现很大误差。
3MRS及其他脂肪定量新技术
MRS可活体无创评估组织生化代谢,在肝脏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灶性肝病及弥漫性肝病(如脂肪肝的精确定量评估)。MRS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为1H-MRS,31P-MRS有少量应用,但在国内非常少,主要原因是31P线圈非标准配置,多数医疗单位都不会选配。虽然31P-MRS能提供能量代谢和细胞结构方面的信息,然而其采集时间长、信号可重复性差以及分辨率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应用。1H-MRS可应用于脂肪肝的定量研究,亦可见活体肝细胞凋亡代谢、肝纤维化、肝脏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评价等方面的少量报道。由于1H-MRS能直接显示脂肪酸分子内不同种类质子的信号强度,可准确定量诊断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金标准-活组织病理检查。1H-MRS也存在局限性,如谱线不够直观,选择的体素体积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及推广。在脂肪肝的定量评估方面,如非对称采集水脂分离序列(IDEAL),是一种基于化学位移成像的新手段,可在一次成像中实现铁含量相关参数R2*及脂肪分数的定量测量。不同设备厂家名称不同,但都类似。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熟悉该项技术,并采用科学研究的手段对其准确性及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已采用IDEAL技术在很多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铁过载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研究成果。IDEAL尤其适合评估脂肪肝合并铁沉积的患者。随着1H-MRS一些相关定量软件(如LCmodel等)的应用,1H-MRS在肝脏上应用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因此MRS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
4MRI灌注成像(MRP)
MRP主要包括3种: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及动态磁敏感增强成像。其中,动态对比增强成像-MRI是目前肝脏占位性病灶检出及定性最准确、有效的方法,可从结构性到功能性进行精准定量成像,评估组织灌注及渗透性改变,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等)难以取代的优势。MRP可评估肝纤维化的微循环改变,有助于分级诊断肝纤维化,还可鉴别肝内结节良恶性,能够提供恶性病变周围微血管浸润相关信息,也可用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分析以及肝转移瘤化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的评估,从而实现个性化医疗。同CT灌注成像相比,具有不受碘油的影响、无辐射损失的优势,更适合用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患者的检查。目前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但有学者将门静脉和动脉选择性自旋标记,并成功地对肝脏灌注量化,该技术可提供有效的动脉及门静脉灌注成像,无创伤,不需要使用对比剂。由于肝脏双重供血的特性,其MRP等影像学评估方法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一领域中MRI新技术值得期待。
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MRCP是利用重T2加权脉冲序列的水成像技术,利用组织内的水进行显像,由于水具有长T2弛豫时间,因此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管等,引起内含较多的水分得以显影,从而获得类似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胰胆管图像,可评估胆道梗阻性疾病,目前已成为肝胆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MRCP可清晰显示胆道,尤其对肝门水平以上胆道梗阻,MRCP一次能显示各段阻塞扩张的胆管及阻塞远端及近端胆管形态。即使是较小的胆总管结石,通过MRCP仍能清晰显示。MRCP2D采集方法需要屏气,MRCP3D采集则无需屏气,但时间长,图像易受呼吸运动影响;2D采集在屏气下完成,空间分辨力高,但体层较厚,容易掩盖小病变。一般应同时采集3D和2D图像,可取长补短。此外,与肝胆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胆道成像与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胆道病变的准确性。随着软、硬件技术不断进步,设备分辨能力不断提高,扫描速度加快,目前已有完全取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检查的趋势。
本文摘自王晓明,王悦人.MRI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及挑战[J].临床肝胆病杂志,,32(12):-.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本文PDF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wh/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