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命爱健康
生命活水健康讲堂
(本期节目完整视频)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容易引起上腹部疼痛,严重者还会引起胆囊穿孔、胆囊癌、急性胰腺炎、败血症、休克、黄疸,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有请到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罗钢为大家谈谈胆囊结石的预防与诊治。
胆囊究竟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有什么功能呢?
胆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胆囊和胆道系统: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为什么会长胆囊结石?怎么预防呢?
长胆囊结石的原因很多,各种可能影响胆汁成分的因素都有可能增加胆结石的风险。女性激素、肥胖、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逐渐退化,胆汁内的各种成分比例发生变化,胆固醇比例的上升易导致在胆囊内的沉积,日积月累形成结石,这种现象特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
常年不吃早饭的人:肝脏经过一晚上工作,胆囊内已经充满了胆汁,如果早上不吃东西刺激胆囊排空,那么胆汁将继续留存在胆囊内,使胆汁浓度增加,这种条件下胆汁的某些成分就可能析出结晶,常年累月下来形成结石的风险较高。胆石病的基础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定期的体育活动和理想体质量的保持可能对胆固醇结石和有症状胆石病有预防作用。不推荐一般人群应用药物预防胆石病。1)、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等。
2)、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
3)、忌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因为过多的脂肪引起胆囊收缩,导致疼痛。
4)、忌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5)、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会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缴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易诱发胆绞痛。
胆囊结石怎么治疗?能不做手术吗?
按照有无症状,胆囊结石可分为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两类。实际上,有无症状只是个人的感受。只要有结石存在,就一定会有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的程度能否引起患者觉察,是临床区分有无合并胆囊炎的标准。如有,就可认为合并胆囊炎,如没有症状,只能认为是胆囊结石,或者静止性胆囊结石。一般来讲下列情况需手术治疗:
1、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
2、发现结石或者估计病史在10年以上者;
3、伴有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瓷样胆囊;
4、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0cm;
5、合并胆囊息肉者;
6、有胆囊癌家族史;
7、胆囊充满型结石;
8、合并糖尿病;
9、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9、上腹部其他手术中发现胆囊结石。
10、心肺功能障碍
注意:胆囊及胆道结石不同于泌尿系统结石,胆囊及胆道结石一般不用排石治疗,否则容易形成嵌顿,从而导致胆石症急性发作而行急诊手术。
胆囊手术一定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是胆囊切除术,另外一种是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温床学说。该学说认为,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结石本身,而是因为胆囊自身“有病”才会导致结石的形成。因此,只有切除有病的胆囊,才能治愈结石。因此,胆囊切除术在取出结石的同时,也切除了胆囊,是“石头连同胆囊”一起切除。而保胆取石术是取出结石的同时,仍然保留胆囊,因此,胆囊功能也得以保留。目前,胆囊切除术仍然是主流的手术方式,绝大多数医师及患者最终都选择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切除后胆囊功能丧失,或多或少会对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是绝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切除胆囊,而仅要求取出结石的原因。但切除后胆囊炎不会发作,癌变风险消除的益处却较少有患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wh/1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