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举隅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举隅

Vol.1

精准辨证

慢性胆囊炎患者除了胆区疼痛,还常常有恶心、肩背引痛和腹胀等症状,单从中医辨病难以确定诊断,若西医只看到胆区疼痛便考虑胆囊炎也实为不妥,此时便急需要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手段帮助确诊。中医诊断是从人体整体出发,而宏观诊病,西医是从局部认识,微观断病,二者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病痛。第二步合理评估,在明确诊断之后,评估病情轻重缓急也十分重要,也常常容易被忽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分清缓急,对病情轻重进行合理评估,才能施以正确恰当的治疗。

Vol.2

以通腑为第一要义

谢晶日教授认为本病核心病机是胆腑郁滞不通,任何原因导致的肝气郁结,胆腑气机通降失司,腑气不通均可发生本病。胆既属奇恒之腑,也归六腑之一,既有奇恒之腑藏精不泻的生理机能,也有六腑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这2种特点决定了胆具有藏泄胆汁的双重功用。胆腑以通降下行为顺,以壅塞郁结为逆,故治疗上应以通腑为第一要义,包括2个方面:第一是狭义上的通腑,即通利胆腑,利胆通腑,常用金钱草、郁金、茵陈蒿、柴胡等利胆;第二是指广义的通腑,即疏通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最终排泄出体内代谢的废物,其有两条出路包括膀胱排出尿液和魄门排泻粪便,也是体内祛邪最快的通路。谢晶日教授紧紧围绕这点,故经常使用生大黄,枳实,焦槟榔,厚朴等消积导滞、泻下通腑。

Vol.3

利胆不忘疏肝

本病虽病位在胆腑,却与肝息息相关。胆附于肝,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通过经络相连,胆汁受肝之余气所化生,故胆汁贮藏与排泄主要在于肝气疏泄的调节。《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岁木太过,化气不政,生气独治,民病反胁痛而吐也。”阐明胁痛发生与肝郁气滞相关。肝属木,喜条达舒展恶抑郁,最忌郁滞,却最易郁结,所以肝失条达,肝气不畅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初始病机。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畅易发生胁痛,故临床上在利胆的同时,疏肝解郁,理气化滞也比较关键,常用柴胡、川芎、川楝子、佛手、香橼和香附等。

Vol.4

木郁乘土,兼顾脾胃

慢性胆囊炎病位虽在胆,与肝与脾均有关系,其发病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即湿邪阻遏气机,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主升发,胆胃主和降,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肝胆气滞,脾胃纳运失调。湿邪既能碍脾,亦可源于脾,而肝木易郁,致木郁克土,临床上并不少见,故导师抓住此病机,在疏肝解郁,理气利胆的基础上,常投以运脾燥湿、芳香醒脾之药,如陈皮、藿香、苍术、厚朴、佩兰、石菖蒲和白芷等。若脾气虚弱严重者,加焦术、黄芪、太子参、茯苓健脾化湿,淡渗利湿。

Vol.5

胆病及心,兼以调神

胆与心在五行联系中,胆属木,心属火,属相生之母子关系,若胆腑病变,累及心神,属母病及子。胆与心又通过经脉相联系。生理上心胆共同参与神明的活动;病理上胆腑通降失常,少阳相火不降反升,上扰君火,君相火旺,扰乱神明,出现心烦不宁,情绪易怒,加重肝胆气滞,影响病情发展。在利胆通腑的基础上,佐以疏肝解郁,养心清心,使神明不扰,母子同治,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常用香橼、佛手、栀子、淡豆豉等。近年来消化心身疾病不断增加,也越来越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jc/13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