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编者按

年9月初,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恒星计划:可持续社区领袖成长支持项目”线下工作坊在上海举行。

期间,恒星计划陪伴导师高思发(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围绕“行动研究”做了专题分享,本文根据高队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基于行动者十余年落地深耕的行动研究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分享。透过他人的剖析,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01

1

行动者的逻辑

一个行动者首要的是搞清楚自己,今天为什么要站在“恒星计划”的工作坊来做分享。

#我是谁?

我姓高,高思发,今年50岁,因为年带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后来大家都叫我“高队”。我有一位支持我12年做公益探索并且深爱我的妻子,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和12位孩子的深度陪伴者。

#我来自哪里?

我是四川绵阳人,家住一个小山村。在北川做公益12年。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那时候如果放到现在的词汇里,叫困境儿童。在我出生后不久,爸爸生了病,肺结核。那时候农村要得了肺结核的话,就是要打青霉素,家里太穷完全打不起。家里就期盼老母鸡下蛋,卖了鸡蛋给家里做补贴。

我十二岁那年,爸爸的病渐渐好了,遗憾的是妈妈又生病了,泥沙性胆结石。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每天都有人喝药,爸爸每天喝三碗,早中晚,熬着中药,这种味道陪我到小学毕业。妈妈的病在我16岁那年基本好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自卑、内向。

这就是行动者在分析他的根源,每一个行动者,都有背后的行动逻辑,在行动者长大的时候,他要问为什么做这个事,这就回归到原生家庭,了解他成长的历史。每一个行动者的最后就是去梳理自己的成长脉络。

在5.12地震之前的几年,我在西藏做点小生意。

因为5.12发生了,既是灾难,更是唤醒,这次灾难唤醒了我。我回到了北川。如果没有个灾难,永远不会去北川。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向荣老师说:“高队,公益都在讲孵化,你是大地震孵化出来的。”

年,我38岁,作为70后,我享受了这一时期的红利,可以在外打工,更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做生意也能赚点小钱。5.12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觉得我应该回到家乡做点事情。在启程回四川前,我已经在西藏做了两天的志愿者。我的计划是回到绵阳,到北川县去做两周志愿者。于是,我就与17名志愿者来到绵阳九洲体育馆,地震灾后最大的安置点,上万人在此安置。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我们到“安州驾校”漩坪乡安置点。我们这一队志愿者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四川抗震志愿者QQ群先遣队”,名字特土,是我在火车上起的。后来,我们改名为“中国心志愿者团队”。

我们去了北川中学原址。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多名学生遇难。在北川中学原址,我每天看到那些遇难学生的妈妈或爸爸背着一个背篓,把孩子的遗物从旧楼上背下来,楼上的衣服都晾的整整齐齐,鞋子摆在阳台上,就跟有人住在里面一样。我就看着这些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在旁边焚烧孩子的遗物,心里特别难受。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心里堵得慌,这些遇难学生的妈妈、爸爸,他们未来怎么办?尤其一些妈妈,我能看得出她们内心非常大的煎熬。

看着这些逝去的和存活的生命,我内心感觉应该做些事,不应该走,觉得应当为活着的那些人去做些事情。我们建了一个帐篷小学。当时没想着要做得多长远但一做就做到了现在。建帐篷小学就是我根的开始,第一里面有遇难学生的家庭,其中还有父母遇难或者受伤。一些家庭因为5.12地震陷入贫困,学生上学压力大,大家就协商说能不能给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就这样,我们的助学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从年的17个志愿者,发展到今年的名志愿者。

我是第一名全职,我们现在有32名全职,从“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发展到现在六家独立注册和运营的机构。

我们出生在哪里?我们自己是不是想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行动者的历史。

如果不是因为我小时候家里贫困和5.12地震,不是因为北川中学遇难学生的父母,不是因为帐篷学校,就不会有我们在北川12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更不会有今天,这些都离不开你的原生家庭和你之后的人生际遇。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虽然这些都是哲学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讲不清楚。我今年已经50岁了,觉得有时候还是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就要去探索,要去搞懂它,一定要想办法讲清楚它,这就是行动者要做的东西。

#我要去到哪里?

讲完“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就要开始讲第三个问题,我要去向何方?

震灾后,产生了很多孤儿和单亲家庭,我们慢慢也从最开始的助学,朝向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ucw.com/jbby/12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